首页
> 政务版 > 政务信息 > 发展规划 
政务信息 ?
发展规划 
讲话文论
计划总结
工作进展
财政信息
应急管理
统计数据
?
?
发展规划  ?
宁波市粮食生产情况专题报告
?发布日期:2018-04-17 ? 来源: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阅读次数:
【文字 】【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全市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稳粮增收这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基础,以“稳定粮食、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切实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发展。2017年我市粮食总产稳中有增,粮食生产形势较好。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2017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201.6万亩,较上年增加5.4万亩,增幅2.8%;单产408公斤,较上年减少2.5公斤,减幅0.6%;总产82.2万吨,较上年增加1.7万吨,增幅2.1%。一是春粮生产表现为“三增”。全市春粮面积为42.1万亩,比上年增加4.6万亩,增幅12.3%;单产256公斤,比上年增18公斤,增幅7.6%;总产10.8万吨,比上年增加1.9万吨,增幅20.8%。二是早稻生产亦表现为“三增”。今年我市早稻面积为16.8万亩,比去年增0.8万亩,增幅5%;平均亩产463公斤,比去年增10.4公斤,增幅为2.3%,再创历史新高;总产7.8万吨,比去年增0.5万吨,增幅为7.4%。三是晚稻生产表现为“三减”。全市晚稻面积为97.7万亩,比去年减1.9万亩,减幅1.9%。其中单季晚稻80.9万亩,比去年减少1.5万亩,连作晚稻16.8万亩,减少0.4万亩。晚稻平均亩产537公斤,比去年减3.1公斤,减幅为0.6%,为历史第二高产年份。其中单季晚稻平均亩产552公斤,比去年减5公斤;连作晚稻平均亩产467公斤,比去年增5.4公斤。晚稻总产52.5万吨,比去年减1.3万吨,减幅2.5%。四是其他旱杂粮的生产也有增加。面积为45.1万亩,亩产250公斤,总产11.3万吨,分别比上年面积增2.0万亩,6.0公斤和0.8万吨,增幅分别为4.6%、2.5%和7.2%。

二、主要特点

(一)种粮积极性仍然保持。今年国家继续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不受影响,我市通过实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粮食价外补贴、种粮大户收购环节补贴、规模种粮补贴、粮食政策性保险、农机购置补贴和社会化服务补贴等政策措施,确保了农民的种粮效益,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今年的早稻生产中,我局开展了广泛的走访调研,并多次与市粮食局、市财政局沟通协商,积极建言献策,建议在保持今年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加大早稻补贴力度。最终,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了我们的建议。早稻的大户收购环节补贴由原来的0.07元/斤提高到0.09元/斤,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在多项惠农支农政策的组合下,种粮的规模效益仍然较明显,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仍然较高。

(二)结构性改革有新推进。围绕守住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这条底线,把握稳粮增收这个根本基础,进行我市粮食品种结构调整优化。一是开展水稻品种结构优化,推动稻米优质化发展。推广甬优1540、甬优15、甬优17和甬优7850等米质优、产量高的水稻品种和因种栽培技术,并因地制宜推进稻米品牌化和产业化发展,努力改变我市部分晚稻品种销售不畅的局面,增加农民收入。在省农业厅举办的“2017浙江好稻米”评选中,我市选送的象山“财安”牌“稻渔共生米”(甬优15)获金奖,“鱼跃稻丰”牌“渔田生态米”(宜香优2115)和奉化“高雾”牌“高雾精米”(越光极品1号)获优质奖。二是大力发展种养结合、水旱轮作、立体种植等粮经结合新型生产模式,推广稻菜(瓜、草莓)轮作5.21万亩,稻田养鸭、养鳖、养鱼等稻田种养0.82万亩,旱地多熟34.76万亩,园地(桑茶果林)套种旱粮1.5万亩,蔺草稻2万亩等,共计44.3万亩。通过多种高产优质品种和新模式、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多样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推进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作业水平再创新高。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4%,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新增粮食烘干机93台,粮食批次烘干能力超过16000吨位,粮食机械化烘干保障能力超过80%,居全国领先水平。一是狠抓水稻机插和粮食烘干机械化推广,通过积极推广规模化(工厂化)育秧、立体育秧模式和配套农艺技术研究,推广商品化秧苗供给等手段突破水稻机插育秧瓶颈,同时抓好以合作社、粮食收储企业为重点的粮食烘干中心建设。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机械实行累加补贴,2017年,新增水稻插秧机及穴直播机288台、育秧流水线35台、新增粮食烘干机139台。完成水稻机械化栽植面积75.58万亩,其中早稻机械化栽植面积14.57万亩,单季稻机插面积46.07万亩,连作晚稻机械化栽植面积14.94万亩,水稻机械化栽植率66.9%,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89.4%。粮食批次烘干能力超过16000吨位。二是大力开展水稻机械化穴直播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工作,进一步拓宽水稻机械化栽植方式。目前全市穴直播面积超1万亩,其中早稻机械化穴直播0.47万亩,单季稻穴直播面积0.62万亩。

(四)旱粮生产稳步趋好。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五谷健康粗粮消费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各地迷你番薯、夏秋玉米、地产马铃薯和杂粮杂豆种植随之呈现升温势头,部分农户对用来自酿酒的高粱、番薯种植积极性较高。我市通过旱粮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旱粮优质新品种示范应用,推广主要品种为中薯3号、慈溪大白蚕、沪玉糯1号(都市丽人)、浙农6号、心香(浙薯1号)、百灵谷18号和百灵谷5号、湘两糯1号等,并结合间作套种、林下经济等新型农作制度,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发挥基地示范引领作用,全面促进全市旱粮扩面发展。如宁海和奉化高山地区推广山稻种植,在为保持水土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林下经济和山区特色经济提供了一条好的种植模式。

三、主要措施

(一)落实粮食安全市县长责任制,确保粮食生产任务完成。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市县长责任制。市政府成立了以卞吉安副市长为组长,市发改委、财政局、粮食局、国土局、农业局、统计局和水利局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粮食安全工作协调小组。根据省委、省政府对粮食安全市县长责任制的工作要求,对每年的粮食安全考核任务进行细化,在年初的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专门部署,要求各地落实责任,确保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目标任务。卞市长代表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宁波市粮食安全责任书》,市粮安办根据省级要求,研究制定了《宁波市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方案》,明确了考核内容、考核流程和具体工作要求。每季度市粮安办组织主要成员单位联络员到各县(市)区进行实地检查、督促和指导,对粮食安全责任制工作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评价。年底,市政府组织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对各区(县)市粮食安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打分,将考核结果作为对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和评先树优的重要参考。各级政府也层层签订粮食安全目标责任状,把粮食工作责任分解到部门到人,把粮食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户到田,从而确保我市粮食生产任务落到实处。

(二)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带动平衡高产。“十三五”期间我市每年都安排230万资金用于粮食绿色高产创建工作,主要用于水稻超高产攻关、稻麦示范方建设和旱粮示范基地建设三大方面。今年全市共落实水稻超高产攻关示范方4个,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方57个,小麦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方19个,旱粮示范基地19个。通过该项活动,集合全市种子、栽培、植保、土肥和农机等部门的技术力量,开展大协作、大攻关,使我市的晚稻生产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因种栽培技术不断发展,科技到位率不断提高。一是主推品种覆盖率高,良种覆盖率达到99%,品种推广从纯粹的追求高产向优质和高产并重转变,甬优1540、甬优7850和甬优15等米质好、产量高的品种越来越受到农户喜欢。二是示范带动效果明显,今年我市早稻平均单产463公斤,继上年创历史新高后,再创新高;晚稻平均单产536公斤,为历史第二高产年份。在市级高产创建带动下,各地共计开展稻麦百亩方创建111个、面积1.57万亩,举办培训班69期、培训4000多人次。三是先进技术应用广,晚稻叠盘育秧、精确定量栽培、两壮两高、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较高的普及应用。通过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种粮农户的生产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有力促进了全市产量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创造绿色友好环境做贡献。

(三)推广农药化肥减量技术,实现粮食绿色生产。一是加大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通过调整肥料结构和改变施肥方法,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在象山集成推广商品有机肥+浓缩沼液肥、稻麦配方肥+秸秆还田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落实2万亩示范片整建制推进商品有机肥和作物配方肥。土肥、栽培等多专业融合开展新肥料新方法多点试验示范。对水稻缓控释肥、侧深施肥、“一次性”施肥和“一基一追”施肥等技术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二是集成推广非化学防治技术,全年建立7个二化螟性诱防控示范区,辐射面积达2.6万亩,非化学防治技术示范面积超过2100亩。三是推进统防统治纵深发展。一方面示范推广无人机防治,全年飞防面积约10万亩,占统防统治市级示范面积的30%,有效避免了农药滥用。另一方面大力实施整建制统防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工作。建设融合试点县1个、试点乡镇3个,试点面积达8.4万亩,辐射面积达30万亩以上;融合区平均每亩用药次数较自防区减少2次,较统防区减少0.5次,减药成效显著。据统计,全年推广商品有机肥12.1万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20.6万亩次,统防统治面积70.6万亩,沼液消纳利用量90万吨,减少化学农药用量58.6吨,减少化肥用量2142吨。

四、主要存在问题

(一)种粮比较效益依然偏低。粮食属于特殊商品,价格受国家调控,虽然粮食补贴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但这几年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逐年下降,种粮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据调查,目前我市的种粮效益仅为200—300元,为经济作物效益的1/5,远低于其他农业主导产业的效益,在土地流转中处于劣势,这也是我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内“非粮化”情况日益严重的原因之一。

(二)种粮大户订单数量不足。我市列入粮食收购部门收购的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早稻和晚稻,2017年这几种作物的总产量为64.85万吨。而2017年全市粮食订单数量为26.37万吨,占总产量的40.7%,这意味着我市粮农生产的粮食近6成没有订单,没有订单每斤的价格相差0.02—0.03元,这一定程度打击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种粮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要求增加订单数量、保护种粮积极性的呼声十分强烈。

(三)种粮成本持续上涨。2017年我市土地承包价格趋于稳定,但雇工价格和主要农资价格仍呈上涨趋势。目前种粮土地的承包价格普遍在500—1000元;农业雇工价格比上年每工上涨20—30元,一般的为140—160元,高的达到160—180元,农忙季节更是超过200元,有时还雇不到人。农药、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也不同程度的上涨,挤压了粮食生产效益,政策效应基本上被抵消,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四)科技投入机制不够完善。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缺乏统筹,配置效率不高。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相对独立运行,科技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机制不完善,农业项目申报、检查和结题等有关表格内容要求过于工业化,不能与生产实际有效结合,没有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科技研发存在着“头重脚轻”现象,即研究强推广弱,上面强基层弱,农业生产得不到科技的有力支撑的现象较为普遍。

(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薄弱,农科教、产学研联系仍不紧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在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方面作用发挥不充分。农业科技的时效性、地域性和一定的风险性,导致农户既期望得到最新技术,又不愿意承担示范试验所带来的风险,增加了科技推广难度。

(六)农业人才队伍力量不足。农技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乡镇农技人员进入新老交替,技术人才出现断层,农技人员长期从事职责之外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农业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大学生到从事粮食生产领域存在引不进、留不住、发挥不了作用的现象。

(七)农机化发展的整体质量尚需提高。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农机使用能耗大、效益低问题仍然存在。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和技术有效供给不足。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的“三多三少”问题仍需解决。农机化社会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机手素质参差不齐,作业质量还有待改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和机制创新意识仍需加强,公司化农机服务组织扶持政策尚需突破。

(八)品种更新、病虫害防治及秸秆还田仍然存在不足。一是连作晚稻更替品种缺乏。目前我市连作晚稻以宁84和宁88为主,宁84只通过了单季晚稻审定,不耐迟播性较为突出,宁88已是种植多年的老品种,稻瘟病抗性变差。而科研单位在育种过程中重杂交轻常规的情况较为突出,我市后续可选择的连作晚稻常规晚粳品种明显缺乏。二是二化螟发生较重,对口好药剂缺乏。二化螟抗药性增强,氯虫苯甲酰胺类药剂防治效果逐渐下降,仍未找到理想的防治药剂,今年我市单季稻二化螟发生较重,给单季晚稻产量造成较大损失。三是秸秆禁焚后带来的生产问题。秸秆全量全田,导致泥脚越来越烂,加上大功率农业机械的频繁使用,稻田耕作层越来越深,不利于生产。而且秸秆还田腐烂需要过程,虽然推广应用快腐剂技术,但腐烂释放出来的还原物质不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另外,晚稻收割后的稻茬是二化螟等害虫的越冬好场所,容易造成来年病虫害加重发生。

五、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户适度规模化种粮。从当前情况分析来看,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粮食收购价格的下调在所难免,同时生产成本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只有规模化种粮才能保障一定的效益。而现在土地流转年限普遍较短,流转租金居高不下,规模种粮大户想要继续发展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应建立完善相关政策,对土地流转率高、流转时间长的村和流出农户给予一定补助,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二)继续加强粮食科技队伍建设。加快粮食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在项目、经费等科技资源的配置,以及重大项目立项、成果评价、激励措施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联系沟通制度,激发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加强专职农技人员的培养,确保农技人员专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杜绝农技人员长期从事与农技推广无关或超职责工作的现象。加大对年轻力量从事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培养一批素质高、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种粮大户。

(三)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在推广。要深入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加大相关技术的研究、总结和推广。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逐年扩大超高产品种和栽培技术的推广范围,全面提高我市粮食生产水平。

(四)进一步强化科技发展保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投入、服务、管理上花大力气,增强科技进步的能量。要围绕粮食这一战略产业,在重点项目、重点产区、重点示范区给予重点投入,集中财力办大事。要以科技示范户为纽带,完善首席专家技术负责制、技术指导员包户制,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职业农民培育,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成果转化机制。

(五)进一步加强农机扶持力度,继续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加大对农机的购置补贴力度,特别是对高性能农机的补贴,推进农机化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大对公司化农机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快实现农机服务组织的四大转变,即发展方向实现了从数量增加向质量提升转变,服务功能实现了从单一服务向复合服务转变,经营模式实现了从分散粗放向综合集成转变,组织机制从分散合作向公司化转变。

(六)继续推进品种结构调整,促进粮食生产供给侧改革。结合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优质稻米评选等活动,加强高产优质品种及其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从事优质稻米和旱粮优质新品种开发种植,促进水稻和旱粮种植向优质、高效、品牌化和产业化生产方向发展。

(七)加强病虫害防控和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促进粮食绿色增产。一是抓好二化螟防控。针对近年来重发的二化螟,进一步加大防控力度,加大性诱剂的防控力度,积极推广灌水杀蛹技术,降低二化螟残留基数。同时积极开展防控药剂筛选和现有药剂的抗性监测。二是继续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秸秆离田收集打捆进行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鼓励发展农作物综合利用产业,建立完善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收集打捆、收贮、产业化利用等补贴政策,继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
友情链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