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在市郊农庄里快乐玩耍。 |
本报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沈庆炜
走在全省前列的宁波农业,最近又提出一个新目标: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
这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
作为“一带一路”支点城市,我市正着力推进全域都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城市发展对农业功能的需求正在发生转变,要求农业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绿色空间和更好的生态环境;城市居民对农业的需求也在发生转变,要求农业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和农业休闲观光场所。
市农业局局长李强表示,发展绿色都市农业,是为了顺应城市化加速推进和绿色消费兴起的新趋势,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
从有得吃到吃得好,
绿色生态成为主旋律
甬优系列杂交稻产量多次刷新省水稻高产吉尼斯纪录,其松软、清香的米质广受好评;市农科院选育的“甬甜5号”甜瓜,每公斤售价比普通甜瓜高出1倍,亩均收益突破万元。
除了甬优水稻、“甬甜5号”甜瓜,象山白鹅、宁海土猪、余姚榨菜、慈溪杨梅、奉化水蜜桃这些特色精品农产品,因品质优、风味独特,畅销省内外。
这些农产品俏销,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民的需求变化。
“随着绿色生态消费理念的兴起,人们对优质高端农产品的消费有了诉求,高品质的农产品将受到消费者的热捧。”市农业局相关人士表示,“大路货”的农产品将越来越不好卖,甚至出现过剩现象。
今年上半年,市农业局组织力量,就发展绿色都市农业进行调研,并形成了专题报告。报告指出,宁波居民消费快速升级,为绿色都市农业发展增添了巨大的带动力。据调查,2015年,宁波市民生活必需品类消费额占比为24.7%,其中粮油食品类消费支出比重仅为8.3%。这说明市民的消费结构已经从解决温饱,向更安全、有营养、可观赏、有文化等多个维度拓展。
城市发展加快推进,为绿色都市农业发展带来持久牵引力。目前,我市以港口为中心的现代化大交通格局已基本形成,农业“一圈、两带、四区块”的产业布局基本纳入快速交通网络,电、气、水、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和农业产业集聚区延伸,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农业休闲观光功能提供了便利条件。
去年,我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并率先跨入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前不久,农业部通报了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计划创建名单,宁波赫然在列。
可以说,我市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的内外部条件已经成熟。
一二三产融合,
都市农业承载多重功能
当季蔬果采摘、传统农活体验、生物科普大课堂、食在自然养生堂……在地处都市近郊的天胜农牧基地,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的完美结合,让这里的土地“出神入化”,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都市人。今年上半年,农场接待游客1.5万多人次,预计全年客流量接近4万人次,农场旅游及其附加产品创造的营业额达到500万元。
这样的势头,连农场员工都感到惊喜。农场负责人朱升海说:“过去6年,天胜‘四不用’农牧探索和坚守的,正是当前政府倡导的绿色都市农业发展路径。虽然过程很艰苦,但值得付出。”
绿色都市农业由于其特殊的地域特征和产业特征,承担着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多重功能。除了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以满足都市消费需求这一生产主体功能,生活和生态功能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内容包括:为都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的场所与机会,为城市提供更多绿色空间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并有利于增强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
对不少宁波市民来说,周末或节假日到农村广阔田野看看走走,已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地处余姚市临山镇的戚海农业科技园,种植了水蜜桃、葡萄、梨、果桑、樱桃等10多种精品水果,一年四季可以采摘,自今年3月起,前往游玩的学生络绎不绝。天宫庄园、北仑玫瑰庄园、象山枫康石斛庄园、余姚百果园……已成为市民接触自然、放松心情的都市乐园。
都市人的到来,带动了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也让农民的腰包日渐饱满。“宁波人多地少,农业发展受资源、环境制约较大。”李强表示,通过发展绿色都市农业,实现“接二连三”,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还有利于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布局,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建设100个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这些示范区农旅深度融合,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共存。在促进生产上,做优做强特色农业,为城市经济发展培育更多的绿色低碳产业;在改善生活上,通过开展农业旅游、休闲、体验等服务,为市民提供更多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传统文化的去处;在提升生态上,通过增加绿地、湿地等生态资源,减少大气和水土污染,为城市守住绿水青山、留下蓝天白云,满足市民宜业、宜养、宜游的需求。
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农房变客房……美好的愿景令人期待。
注重创新,
推进城乡一体化
当前,宁波农业存在规模偏小、综合竞争力偏低、环境与资源约束趋紧等不足。农业总量较少,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不大,且缺乏叫得响、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农场、大基地。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专家指出,绿色都市农业是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近距离接受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同时推动农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服务城市发展,在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均衡配置上具有优势。
因此,加快发展绿色都市农业,不仅有利于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向农业、流向农村、造福农民,有利于促进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与农业对接,催生更多的兴农新业态、富农新产业,也有利于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功能拓展、效益提升,使农业生产实现物化产品和精神产品双重增值。
业内人士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绿色都市农业作为落实中央意图、解决宁波难题的战略决策,强化顶层设计,实施城乡空间“一张图”管理,为城乡、工农共存共荣、交相辉映奠定基础。从发展载体看,重点要建好“三个区”:
立足功能拓展,建设一批都市农业示范区。做精做优“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打造农旅结合的特色精品线;
立足产业集聚,建设一批主导产业集聚区。以区域品牌提升为目的,以优势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在区域内形成一二三产业互动、互促和融合,提升农业竞争力。从调研情况看,慈溪杭州湾、余姚滨海、象山大塘港和宁海等四大现代农业先导区已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建议完善配套设施,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增加农业休闲、观光、体验元素,提升园区景区化水平;
立足稳粮保供,建设一批粮食、蔬菜生产功能区。在原有8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搞好灌排、道路、林网、电网、库房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粮食、蔬菜的综合生产能力。
|